9789869154598.jpg

毛澤東的金棍子:姚文元與「文革」(下)

  • 出版社 未分類
  • 作者 未分類
  • ISBN 9789869154598
  • 分類
  • 庫存 7 件 (總店)
  • 庫存 (更新中) (理工分店)
MOP $103.0
加入欲購

研究中國「文革」歷史、共產黨黨史的學者與研究生、兩岸三地圖書館、歷史系所學生及研究人員

文壇金棍子,政壇戈培爾。

為文革批判定下基調。

文化大革命不光揪走資派,文化大革命目的是要挖掉修正主義根子,一方面要把敵人,走資派、叛徒、特務打倒,一方面要改造主觀世界,提高自己的覺悟。

──姚文元

史料揭示真相,歷史昭示真理!

文革史研究的里程碑,第一手文革史料。

首次全面、系統出版,還原「文化大革命」的歷史原貌!

下午二時,政治局緊急開會,人民(天安門)廣場上發生了赤裸裸的反革命暴動事件,打了解放軍燒了汽車,打了民警,打了革命群眾……。一批人在紀念碑進行反革命煽動,號召成立反革命組織,以「悼念」總理為名,猖狂地把矛頭指向偉大領袖毛主席,指向中央,提出要鄧小平上臺!

──姚文元有關天安門事件的日記(1976.4.5,節錄)

本書分爲上下兩冊,時間跨度爲1965-1976年,合計三十五萬多字。內容包括姚文元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的文藝評論、座談會講話、大會發言、內部指示等。通過一手史料全面深入展示了姚文元協助發動、全力推進文革的歷史過程。

「文革」風雲叢書‧總序

優秀的歷史學者都認為史料對於研究工作具有至關重要的價值。史學家傅斯年認為:「史學即是史料學。」史料固然並非史學的全部,而史學的學科起點必須建立在史料勘查、輯佚、校勘等整理工作的基礎之上。沒有史料積累的歷史學家,正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歷史學者沈志華介紹他的治學經驗道:「浩瀚的史料,其實很簡單,我覺得做研究能成功要竅門,第一,你得下工夫,誰也不比誰聰明到哪兒去,都差不多。……別的學問我不敢說,你說你搞哲學,你劃著船轉悠轉悠,回去就能想出點東西來。搞歷史的不行,搞歷史不是想出來的,是看出來的,你得看材料,看不到就不知道,怎麼可能想出來一件事呢?道理可以想出來,史實想不出來的,史實是看出來的。」從材料入手,強調實證,這是史學研究的鐵律。沈志華進一步強調核實原始材料的重要性,他說:「研究歷史需要看大量史料,不看就是蒙自己,如果沒有史料那就沒辦法了,至少我對這個事情的判斷是只要能看到的東西,我必定把它找來看,就是人家都寫了,你都不敢信,你都要找原件看看,做學問不下這點苦工夫,不可能做到有多好。」不但要高度重視史料,而且要做到廣泛搜求、竭澤而漁;即使有二手材料可用,也要親見原始資料才放

瑞典隆德大學「文革」史專家沈邁克(MichaelSchoenhals)談治學體會時,也強調佔有史料的重要性,他介紹了「文革」研究的心得與經驗:「不管你準備去寫哪個題目、深入什麼課題,你腦子裡肯定不是『一張白紙』,而是由無數早已接觸到事實而形成的一些初步觀點和看法。為了對這些觀點和看法進行核對總和改進,從而寫一部不但對你自己能說明問題的,而且對你想像中的讀者(中國的也好,外國的也好)較有意義的歷史著作,你首先必須查閱汗牛充棟般的原始資料。這是我想強調的第一點:閱讀大量材料的重要性。」他在研究過程中最喜歡使用的中國出版物之一,就是研究資料中的「大事記」或「年譜」。他認為此類材料的信息量往往非常大。

文學史家錢理群對枯燥史料的研究傾注了個人的生命體驗,從中發現了一番別樣的滋味。他說:「史料本身是一個個活的生命存在在歷史上留下的印記。因此,所謂『輯佚』,就是對遺失的生命(文字的生命,及文字創造者的生命)的一種尋找與啟動,使其和今人相遇與對話;而文獻學所要處理的版本、目錄、校勘等整理工作的物件,實際上是歷史上的人的一種書寫活動與生命存在方式,以及一個時代的文化、文學生產與流通的體制與運作方式」,「無不包含著極其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