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9863196495.jpg

失落手稿

  • 出版社 蓋亞
  • 作者 未分類
  • ISBN 9789863196495
  • 分類
  • 庫存 1 件 (總店)
  • 庫存 (更新中) (理工分店)
MOP $127.0
加入欲購



融合文學懸疑、時代印記與成長追尋的動人故事
富蘭克林獎與國際都柏林文學獎入選
澳洲暢銷作家東妮.喬丹作品——
傳奇作家的失落鉅作,痴狂書迷的愛與夢想
這是所有書蟲能想到最浪漫的文學解謎之旅!
到頭來,我們擁有的只有每日和每刻、每分和我們承受的方式⋯⋯
茵嘉·卡爾森是二戰前紐約文學界的寵兒,出道作暢銷全球;但一場大火,將她、她的編輯,連同倉庫裡即將出版的第二本小說,付之一炬。
半個世紀過去,火災後僅存的手稿殘片在世界各地展覽,來到了澳洲布里斯本。熱愛卡爾森的學術圈逃兵、書店店員凱蒂,在參觀展覽時遇到一位老婦人,竟能完整說出殘片中只有前半段的一個句子⋯⋯
這句子聽起來如此完美,彷彿出自原著。凱蒂不由自主地想找出解答,試圖從殘缺的資訊中拼湊出當年真相。她一步步蒐證推敲——當時的出版業樣貌、印刷排版的手法與工具、納粹勢力與歐洲移民的關係,當代女性生活的轉變⋯⋯而這一切也推動著原本人生停滯的凱蒂重新往前邁進。
她能否找出縱火案的新線索、老婦人與作家的關係,或是失落故事的一部分?
書迷讀者絕對能同理凱蒂希望解開這個文學懸案的心情。作者不只重現了二戰前美國緊繃的社會氛圍,以及80年代的迷人澳洲,也巧妙地藉由描寫身處不同年代、不同國家的兩位女性主角,帶給讀者一場虛實交錯的20世紀文學之旅,同時享受閱讀當代生活片段與抽絲剝繭的樂趣。

 

名人推薦

名人推薦
作家|許菁芳、作家|鍾文音
好評推薦
「我真的好愛超棒的東妮‧喬丹的《失落手稿》。這是部刺激、動人心弦、讓人難忘的故事。真捨不得讀完這本書。」——黎安‧莫瑞亞蒂 Liane Moriarty(HBO影集《美麗心計》原著小說作者)
「風靡墨爾本的小說家東妮‧喬丹的作品令人驚艷,真心難過這本出色小說最後仍得劃下句點。」——太陽先驅報(Herald Sun)
「特別的文學懸疑小說,充滿複雜的轉折與出色的懸念鋪陳⋯⋯《失落手稿》是本探索真相與歷史的出色小說。喬丹的小說探討了被忽視的女性,她們的工作往往讓作品與過去連結,並且讓大眾渴望補足敘事中的空白。」——星期六報(Saturday Paper)
「跨越城市、階級、人與時間的謎團,情節不停鋪陳到最後一頁,讓人欲罷不能⋯⋯是完美的週末閱讀書單。《失落手稿》無疑是喬丹目前最棒的作品。」——READINGS網站
「《失落手稿》讀來非常愉快。如果你曾經睡著時枕頭下墊著一本書但卻說不出為什麼,或是每年都會重讀同一本書,或記得你最愛作家的生日卻不記得婆婆的生日,你不孤單。對於為文學痴狂的書迷們,《失落手稿》根本是為你而寫的。」——THE NEWTOWN REVIEW OF BOOKS社團

作者

東妮‧喬丹(Toni Jordan)
現居澳洲墨爾本,曾做過分子生物學家、品管化學檢驗員、鋁板推銷員等工作,她擁有生理學的學士學位與創意藝術的博士學位,還寫了五本小說。
她以處女作《數字狂小姐》(Addition)一鳴驚人,不僅是英國「理察與茱蒂」讀書俱樂部選書,更一舉入圍澳洲最重量級文學獎富蘭克林獎的初選名單、獲得獨立獎的最佳出道作品。
後續的三本小說也都有亮眼的表現,《九天》(Nine Days)獲得了獨立獎最佳小說,《微小而無用之心》(Our Tiny, Useless Hearts)入圍國際都柏林文學獎。東妮也在報紙和雜誌上發表作品。
她的新作《失落手稿》則跨越城市、階級、人與時間,鋪陳出所有喜愛閱讀的人都會深深共鳴的動人故事。
譯者簡介
蘇雅薇
倫敦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臺師大翻譯研究所雙碩士。喜歡為了休閒而閱讀,為了翻譯而閱讀。畢生志向是躲在書頁後面,用自己的筆,寫別人的故事。譯有《柏青哥》、《搶救》、《最好別想起》等書。

 

試閱

隊伍動也不動。凱蒂沒吃早餐,不過她肩上的粗麻布袋裡有個蔬菜捲,番茄應該快擠成泥了。她想繼續讀手裡的平裝書,還用食指標示著讀到的段落。可是一面等待欣賞殘片,一面讀另一本小說,感覺不甚忠心,彷彿會遭茵嘉‧卡爾森的鬼魂責難。
她應該更早來的。早上醒來後她繼續躺在床上,透過臥室的寬窗,看著漆黑的天空轉為白鑞色,彷彿自己才八歲,而今天是聖誕節。但她不想催促自己,想要記得一切。
殘片在這裡,在全新的國家美術館裡,鎖在鋼鐵和玻璃後面。無法取代、無法標價的殘片就在這裡,在布里斯本。
她把頭髮撥到一邊耳後,轉頭剛好與身後的高大男子對上眼。他以為她在邀他聊天。
「西方文明史上最重要的發明是什麼?來吧,猜猜看。」
對方穿著短袖,上衣口袋繡了某種標誌,襪子拉得老高,打褶短褲用尼龍腰帶固定在全身最渾圓的部位,露出幾公分發紅脫皮的膝蓋,肩上黑色大袋子的揹帶扯得他一邊的肩膀下垂。他把袋子挪到另一邊肩膀,露出雙臂下方汗濕的痕跡。
輪子?指南針?印刷機?
他說:「冷氣。」他大概四十歲,上衣認真燙過,目前為止還沒有起縐。「妳覺得沒有冷氣,他們能登月走路嗎?況且夏天的謀殺率總是飆升,甚至到處都是車禍,生產力又低落。那個傢伙——發明冷氣的傢伙,應該頒個獎給他吧。」
凱蒂挑起眉毛,示意隊伍的長度,以及他們共同的目標。
「我說了喔,甚至下雪都沒關係,我才不在乎。妳覺得值得嗎?」
她說當然。
「今天早上我問我媽想來嗎,她說免了,她錄了雷的節目要看。該死的雷,我真不懂。我啊,我喜歡書,還有畫。我是攝影師,專業的喔。」他的頭擺向前方寫著殘片的橫幅。「我舅舅在紐約看過,七、八年前了。」
他真幸運。
「是啊,他現在住在雪梨。妳去過嗎?」
雪梨嗎?一次,參加表親的婚禮。
他笑了,他說的是美國。她搖搖頭。
「卡爾森?她真是百萬人中難得一見的奇才。我告訴妳,是黑手黨幹的,就像甘迺迪謀殺案。」男子挺起胸,用小指掏掏一邊的耳朵。「妳來過嗎?這間美術館?世界級的喔。」
這回她可以點頭,畢竟這間世界級的龐然大物已開館四年了。她記得整地前的樣貌,以及漫長建造期間的樣貌。當時轉角的臨時圍欄寫著巨大顯眼的塗鴉文字:九成五的藝術家離開布里斯本了,你何不也滾蛋?
她說,「我喜歡這裡。」
一點風都沒有。隊伍中幾名女子戴著遮陽帽,一對情侶撐著成對的蜜桃色陽傘。凱蒂正前方的老太太圍著綠色和水綠色漩渦圖案的絲質圍巾,她調了調圍巾,下方的脖子連到纖細的後背。她時不時轉頭,似乎想加入他們的對話,卻又打消了念頭。凱蒂跟著隊伍前進。她聽到小孩的聲音:「看完可以去吃薯條嗎?」遠方傳來年輕女子的聲音:「凱馬百貨有多好?超好。」
水泥柱廊像活物一般發熱,凱蒂很快就來到柱廊的陰影下,接著走進室內。冷氣迎面襲來,感覺像潛入泳池。她買了門票。衣帽間的服務人員收起女孩們的優雅陽傘,以及綠圍巾老太太的牛奶糖色柔軟皮質托特包。他好像抓著動物屍體尾巴要拿去丟掉一般,用拇指和食指拎起凱蒂的粗麻布袋,然後把門票滑過櫃檯給她。攝影師用手帕擦了擦脖子,向另一名服務人員要求特別許可。他說他認識展方的人。
現在,她終於要看到了。
門廳旁邊寬廣的展廳傳來鞋跟踩踏水泥地的聲音,警衛的制服和空氣一樣清新。
她走進去。
展廳人潮眾多,但不至於過度擁擠。正前方是從天花板垂到地面的茵嘉‧卡爾森黑白海報。茵嘉看起來既天真又睿智,雙眼圓潤閃爍,淺色頭髮綁成細細的辮子。那眼神彷彿能看進凱蒂的靈魂,彷彿只有茵嘉了解她。
海報兩側隔了數公尺處,各展示了一張較小的照片,一張是茵嘉在餐廳裡,左右環繞著滿臉笑容的男女侍者;另一張是她在台上領獎。凱蒂左側的展廳都是展示櫃,呈現一九三五年的世界,茵嘉的第一本小說《萬事皆有終》在那一年出版。
凱蒂稍後才要回來欣賞這些展櫃,以及右側展廳的茵嘉‧卡爾森生平故事。她會細看茵嘉移民到美國前,在老森林的兒時老家照片。小屋的木材是人工劈的,石材則是卡爾森家族代代在當地採的。屋內可見扶手磨得光滑的椅子,還有掛在鉤子上的圍裙、鑄鐵鍋和大湯匙。見證小茵嘉學習閱讀的油燈配有黃銅旋鈕,燭芯磨損。錄音沙沙作響地播出認識她的人口音濃重的聲音:她很善良、衝動、愛與人作對,她很易怒。六歲時,有個男孩虐待小貓,結果她打斷男孩的鼻子,在村裡掀起軒然大波。九歲時,大家懷疑她為了坐他們的椅子、重新擺設他們的東西,而爬進陌生富人家的窗戶。展覽八成也會展出少女茵嘉收藏的圖書,笨重的黑色打字機有些按鍵磨損凹陷,還有她親手寫的日記。全散發著滿滿匠氣,都不是吸引凱蒂來的目標。
展廳中央群眾較為擁擠。凱蒂前方有三個展示櫃,她停在展廳內最大的第一個櫃子前。這個展示櫃專門介紹《萬事皆有終》,裡頭有一本罕見的初版簽名書——就無名女性移民寫的小說來說,初版的印量算是可以了。書的原稿,某些句子用褪色的藍墨水畫了底線,頁緣有茵嘉‧卡爾森以矮胖自信筆跡留下的潦草筆記。三封出版社粗魯的退稿信,帶給世界各地的作家一點慰藉。小說逐漸成功後的報紙剪報,以及倫敦、紐約和雪梨書店前大批群眾的照片。書店老闆寫給她的信:「開業二十年來,能販售您的作品最令我驕傲。」五、六封茵嘉寫給出版社的信,包括那封她死後才寄達的著名信函,越後期字跡越凌亂。展示櫃內也有卡爾森的普立茲獎,還有幾篇書評,有些口氣高傲(「不能否認寫得不錯」),有些奉承諂媚。最後還有旁人對她的威脅抱怨,信中罵她「背叛自己的族人」,「猶太人的同夥,或許根本是猶太人」,「散播毒液、謊言和政治宣傳」。
凱蒂慢慢欣賞。
下一個展示櫃聚焦於一九三九年的火災,展出各種專家提出的理論。凱蒂撇過頭,繼續前進。她知道展示櫃裡有著名的熔化項鍊、葬禮照片、紀念品、訃聞,以及茵嘉‧卡爾森死後全球讀者寫給她的信,至今不斷。此外還有其他人的書,宣稱他們解開了這樁歷史懸案——每個人都自信得盲目,每個理論都互相牴觸。
最後凱蒂來到殘片——茵嘉‧卡爾森第二本小說唯一留下的殘骸前方。她緩緩靠近,宛如到聖壇前懺悔,在推擠的群眾中站穩腳步。一張小指標寫著「請勿觸碰玻璃」,另一張寫著「請勿使用閃光燈」。
殘片被放在長型盒子裡,像寒酸的墓碑。這七張紙頁碰巧在大火中倖存,上頭可以看到頁碼,依序是四十六、五十三、一百○八、一百一十七、一百八十七、兩百和兩百三十八頁。每一頁都受損了,不過一百○八頁只有右側燒黑,右上角有個長方形小洞。兩百頁有一整個角落燒燬,其他部位也嚴重剝蝕,每三、四個字就有些看不清楚的地方。這一頁可以看到書名——《每日,每分》——飄浮在殘餘頁面的最後一句。
親眼看到殘片,讓凱蒂時隔多年再次緬懷起父親。痛楚從身體兩側湧上,聚集在胸骨後方。她知道其他人的胸骨平滑,但她想像自己的骨頭布滿鋼灰色的孔洞,像刨絲器。
她待了一個小時左右,靜靜穿梭在自己的過去當中,無視周遭來去的陌生人。等她回過神,感覺到攝影師推了她一下。他在放置腳架,似乎沒認出她。凱蒂眨眨眼。他襯衫上的標誌看起來像是眼眶泛黃的眼睛,正睜大眼盯著她。

她從紀念品店離開。店內販售各式各樣的紀念品,以及各種不同價格的《萬事皆有終》,從小牛皮書封配燙金字體的精裝版,到粗製濫造的平裝本都有,凱蒂的老闆克莉絲汀絕不會允許後者進到她的書店。店內也有其他以殘片為靈感重新創作的奇幻小說、詩作、犯罪小說,或是其他類型的作品。她沒有停下來。展期還有一段時間,不需要貪心。
走進室外有如烤箱般的空氣中,她眨了眨眼。兩名身穿紅色茵嘉上衣的年輕人站在通往草地的階梯頂端,笑著發送傳單,宣傳明晚將以茵嘉‧卡爾森的生平、作品和死亡為題,舉辦講座。男孩說:「歡迎大家都來。」凱蒂接過傳單塞進袋子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