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購物車 "林彪元帥年譜(全二冊)" 已成功加入您的購物車。
微信图片_20170704164836

解讀方大曾

  • 作者 未分類
  • 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ISBN 9787520300421
  • 分類
  • 庫存 170 件 (總店)
  • 庫存 (更新中) (理工分店)
MOP $108.0
加入欲購

「好书推荐」让正义良知和家国情怀, 长久地流淌在民族精神的主动脉 ——《解读方大曾:方大曾作品及范长江新闻奖得主的阅读笔记》

让正义良知和家国情怀, 长久地流淌在民族精神的主动脉 ——《解读方大曾:方大曾作品及范长江新闻奖得主的阅读笔记》

>>>好书推荐<<<

 

作者介绍

冯雪松,男,回族,生于1970年,南开大学硕士,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纪录片导演,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纪录片学会会员。多次担任春节联欢晚会、建党八十周年、澳门回归五周年、第四届东亚运动会等重大宣传报道的主创、策划和组织工作。主要作品:大型文献纪录片《使命》、大型纪录片《澳门十年》《寻找方大曾》《二十世纪中国女性史》《澳门新闻报道集》等,曾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特等奖、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全国人大好新闻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奖、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中国电视金鹰奖特等奖等奖项。著有报告文学《方大曾:消失与重现》,荣获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内容简介

为纪念“七七事变”爆发80周年,方大曾诞辰105周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隆重推出《解读方大曾:方大曾作品及范长江新闻奖得主的阅读笔记》一书。

方大曾是中国新闻史、中国摄影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范长江是中国新闻巨子,方大曾经范长江推荐,担任上海《大公报》的战地特派员,他是抗战初期第一个在前线牺牲的记者。他们一位擅长文字,一位擅长摄影,被誉为中国新闻史上的“双峰”。80年前,在民族危亡、国难当头之际,年轻的方大曾以相机和文字为武器,为百姓生活、抗日救亡而奔走,留下了很多经典作品。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方大曾作为“中外新闻学社”摄影记者及《大公报》战地通讯员到前方采访,用笔和相机为武器,向社会传递着抗战的信息,各地报纸上经常能看到他发回的战地报道。

1937年7月10日,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的第三天,方大曾便只身前往卢沟桥前线采访,写出长篇报道《卢沟桥抗战记》。1937年9月30日,方大曾从河北蠡县寄出《平汉北段的变化》一文后,便神秘地失踪了,那年他25岁。方大曾是“七七事变”现场报道的第一人,中国战地记者的先驱,被称为“中国的罗伯特·卡帕”。

本书系方大曾首部作品合集,包含历经多年搜集而来的方大曾通讯及译文二十七篇,摄影作品一百五十余幅,大部分作品系失而复得,是多年以来寻找方大曾的重要成果,也是了解方大曾心路历程的必读书,极具历史文献及研究价值。该书由《方大曾:消失与重现》一书的作者冯雪松主编,中国新闻史学界泰斗方汉奇先生题写书名,范长江先生长子范苏苏先生作序,十八位历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联袂解读。

 

推荐理由

去年十月,在非常激动地精读了冯雪松先生作品《方大曾:消失与重现》之后,我同样充满激情地写了一篇书评文章《寻找与宣示新闻理想、史家责任、亲情大爱 ——推荐一部催人泪下的好书<方大曾:消失与重现>》。之后,一直关注着冯雪松先生的《方大曾校园行》公益系列活动。

十六年来,雪松一直在聚焦一个人——方大曾。围绕着方大曾,他一直坚持做着两件事,一是矢志不移地寻找方大曾,竭尽所能,力图让已经消失的、不该被遗忘的人和精神,再度重现。二是解读方大曾,想法设法动员自己所能动员的力量,千里走单骑,从浩瀚的历史档案和故纸堆中,搜寻一切曾经湮灭的关于方大曾的所有新闻和摄影作品,从中汲取精神营养,感动自己。他为此一次次走进高校,把这种时代所需要的宝贵的新闻精神,最广泛地传播出去。做成了几件事,《寻找方大曾》两版纪录片,《方大曾:消失与重现》和《解读方大曾:方大曾作品及范长江新闻奖得主的阅读笔记》两部专著,一间方大曾纪念室,一个《方大曾校园行》公益系列活动。

《解读方大曾》是一部倾注了冯雪松以及社会各界力量心血的良心之作,她的出生过程,因为种种原因,注定是非常艰难的。雪松先生回忆道:“小方的生命轮廓是破碎的,遗存的作品是散碎的,再加上我的业余时间是零碎的,这三重碎片摆在面前,所以,连缀方大曾的生命样貌,重现精神华彩的这一梦想是困难的。”

然而,雪松先生为此的付出,却是坚定不移,无怨无悔的,“方大曾不应该被历史和时代遗忘,至少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挽回那缕即远即逝的荣光,让他永留人间,使正义、良知、家国情怀长久流淌在民族精神的主动脉。方大曾不应该被民族和后辈遗忘,至少我们要用自己的努力,拨开那些若有若无的尘埃,让他泽波来者,使担当、勇敢、崇高理想永远行走在民族复兴的主航道。”

为此,雪松努力动员更多的、更强大的力量,共同参与其中。他突发了编辑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阅读笔记这一大胆奇想,并意外地得到了范长江先生的长子范苏苏老师的热情回应,承诺亲自邀约获奖者撰写文章,让雪松在无望中找到了更多的同路人。经在范苏苏老师两个多月的努力下,“十八位长江奖得主的独到解读一份份汇集而来,在他们的笔下,知心、知行、知难、知苦,有这些数十年后的知音,当代新闻界翘楚的崇敬,相信小方是会欣慰的。应该说,苏苏老师的执着、认真和责任感,是这本书图文丰沛的保证。”

然而,就是这样一本良心之作,出版的历程,依然充满了坎坷。当雪松带着这一想法接触若干家出版社时,得来的总是礼貌地婉拒,或是似是而非的回答,两年无果。当看到雪松先生慨叹“出版物铺天盖地花式不断翻新的今天,失踪八十年后,已经被推到历史前台的方大曾仍然是孤独的”这番话时,我忍不住,一股热泪,夺眶而出。

非常庆幸的是,这部书,历经艰难,终于问世了,而且,他的首发式,刻意选在了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就是纪念七七事变80周年之际,地点,则刻意选在了四川省内江市的范长江纪念馆,通过这一活动,促成了“战场分手八十载,长江小方今相逢,中国新闻史上传佳话”的特殊效果。一位范长江奖获得者说:“在我们前方,在新闻事业的高地上,永远有范长江、方大曾领路的身影,我们要像他们一样不辜负国家和时代的重托,永远讲好中国故事。”

推荐这本书,是因为方大曾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而雪松先生正是这种精神的传承者,这种精神,让我备受激励。雪松说,“我更愿意做一个引路人,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那些曾经被我们所忽视却又不能被忽视的过去。我们应当把他们呈现出来,让他们与所有彪炳史册的人一样,被民族的历史记住并且尊重”。为一个家庭而寻找,为内心的寄托而寻找,为民族与国家的记忆而寻找,雪松先生将这条不言放弃的征程作为一场庄重的仪式,让两个横亘时空的名字在历史的长河里交相辉映。

范长江新闻学院特聘冯雪松为特聘教授时的一段颁奖词,非常值得回味:“冯雪松先生身体力行地诠释了新时代媒体人的职业精神:横下一条心,走定一条路,做成一件事,哪怕千里走单骑,哪怕万里寻一人,一生时光消耗在寻找路上,把寻找‘方大曾’,当作一种情怀,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丝不苟把它做到极致,做到别人无可替代。”

我曾经因为感动专门写了一首诗——《等你回来》,努力把它转化成一首歌,一首能打动自己,也同时去打动千千万万有理想、有品位、有情怀、有追求的人,是我的一个梦想。在此,与各位读者继续分享。

 

推荐人简介

    陈锐军,文学爱好者,著书《南疆飞鸿》,著有《援疆赋》、《文军西征赋》、《浙江大学赋》《梦回和田》、《蓝天下的新疆》、《和田玉缘》、《红花谷》等一批优秀文学作品,创办微信公众号chen­­_ruijun0904,与您共同传播正能量。

 

精彩书评

方汉奇先生(中国新闻史学界泰斗)评价《解读方大曾》:“翔实的记载,壮丽的篇章”。

《人民网》范苏苏(著名新闻人,中国新闻泰斗范长江的长子):我父亲在1938年9月13日写的《忆小方》一文中曾提到:“被人叫为‘小方’的方大曾先生,在我们朋友心里占据了很重要地位。”冯雪松老师为寻找“失踪”的方大曾化费了许多心血,用16年的时间发掘出了许多极其珍贵的史料,完成了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把一个78年前为国捐躯的年仅25岁的战地记者的高大形象复原后展现给读者,我深受感动。在我们目前价值观扭曲的现象十分严重的今天,无论是对新闻界还是对整个社会,冯雪松老师都是作了非常有益的一件好事。在“追星族”心目中又多了一位高大帅气、英姿勃发的明星—战地记者,中国的罗伯特·卡帕—方大曾!

《人民网》陈娜(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国家行政学院博士后)

作为一名优秀的纪录片导演,冯雪松与中国新闻史学界的结缘始于一个关于寻找的故事。他用十六年的时间,把一个匿影在战火硝烟中的生命重新点亮,并用他灵魂深处的温度复苏了一段尘封的历史,弥补了一份家国的记忆。方大曾,这位短暂活跃并离奇消失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战地记者,因为冯雪松的钩沉辑逸,从散佚的历史碎片中重现出了生命的光彩。作为“第一个现场报道卢沟桥事变”的英雄人物,他对时代的忠实记录,他对人民的悲悯鼓舞,他用生命换回的文字与图片,不仅为他赢得了超越时空的敬意,更为世人留下了关于理想和信念的灯塔。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冯雪松的慧眼与坚持。

《人民网》杨云倩:一个本湮没于浩瀚历史的摄影青年,因为一个毫不相干的人,被还原到历史的坐标轴中;一个普通的电视台编辑,因一段不计得失、坚持不懈的追寻,而走到了公众眼前。这是一段相互成就的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