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6263104075.jpg

撒錢之王:聯準會如何崩壞美國經濟,第一部FED決策內情報告

  • 出版社 麥田
  • 作者 未分類
  • ISBN 9786263104075
  • 分類
  • 庫存 1 件 (總店)
  • 庫存 (更新中) (理工分店)
MOP $160.0
加入欲購



「這是一場長期的崩盤,這些帳我們都還沒付清!」
本書揭露聯準會跨越紅線的決策內情,細數從全球金融風暴到量化寬鬆撒錢救市,
如何助長高風險投資,造成難以衡量的長期金融風險與社會動盪

★一九一三年到二○○八年,聯準會逐步提高貨幣供給,從五十億美元慢慢增至八千四百七十億美元
★二○○八年底到二○一○年初,聯準會創造出一.二兆美元,創造出來的新資金相當於之前百年的總和
★二○二○年新冠疫情來襲,聯準會為了救市,在短短兩個月內挹注了等於過去三百年的資金量
「美國仰賴聯準會處理經濟問題,就是仰賴一套錯得離譜的工具。聯準會挹注的資金,只會加大美國贏家跟輸家之間的差距,醞釀出更嚴重的動盪不安。」
《撒錢之王》說出一個讓人震驚但又引人入勝的故事,透過一位試著警告眾人的聯準會資深官員傳達的資訊,娓娓道來量化寬鬆如何損害了美國經濟,擴大了全球金融風險。這是第一份內情報導,告訴我們為何今天會來到這般地步,以及為何我們將要面對的是令人恐懼的未來。
*  *  *
經歷了二○○八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到二○二○年新冠疫情爆發。越來越多人質疑,為什麼經濟成長的好處落在愈來愈小的一群人手裡?為什麼股市快速飆漲,中產階級的薪資卻不斷下滑?
《紐約時報》財經暢銷書作家克里斯多福.倫納德帶領讀者深入美國最神祕的機構:聯準會。全書開篇以一名擇善固執的聯準會資深官員霍尼格的視角,生動還原了二○一○年十一月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的開會過程。霍尼格憑藉多年的專業認知與心中的不安,投下當時唯一的反對票。然而,霍尼格的異議顯得微不足道。在當時主席柏南克的強勢主導下,聯準會啟動了激進的「量化寬鬆」干預手段,將利率突破零限,出手挽救美國經濟。
之後短短幾年,聯準會創造的貨幣供給多了四倍有餘,行動目標只有一個:鼓勵銀行以及其他投資人轉往更高風險的投資標的。聯準會的領導者知道他們正在推動一項大膽實驗,會導致實質的工作職缺變少,而且創造出難以衡量的長期風險。但是聯準會還是動手了……爾後才發現自己被困住了。一旦聯準會創造出這些資金,就不可能回收不在經濟體裡流通。當聯準會嘗試扭轉,唯見市場開始崩盤,到這個時候,聯準會只能再度打開資金的水龍頭。尤其當新冠病毒疫情來襲時,聯準會的緊急應變,就在短短兩個月內挹注了等於過去三百年的資金量。
回過頭看,任何單項的政府政策,可能都不如二○一○年十一月四日那天聯準會開始執行的政策那般,重新塑造了美國的經濟生命,將美國經濟體明確分成貧富兩個陣營。理解聯準會在二○一○年十一月的所作所為,是理解美國經濟之後十年奇特走向的關鍵;在這十年間,資產價格高漲,股市欣欣向榮,美國中產階級卻被愈拋愈遠。貧富之間的差距大幅拉開,股價遠遠高於企業實際獲利可支撐的水準,美國的公司債來到歷史高點……二○○八年的長期崩盤已經演變成二○二○年的長期崩盤,這些帳直到今天我們都還沒付清。

 

名人推薦

▍重量級權威推薦
朱雲鵬│東吳大學講座教授、前行政院政務委員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沈雲驄│早安財經文化發行人
周岐原│風傳媒財經主編
邱達生│台經院研究員、東海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
范琪斐│資深媒體人
孫明德│台灣經濟研究院 景氣預測中心主任
陳南光│台大經濟系教授
陳鳳馨│News98財經起床號 節目主持人
蘭   萱│資深媒體人、中廣蘭萱時間節目主持人
*  *  *
「倫納德的新書可讀性極高,講述的是其中一個重要性最高、但最少人報導且最不被理解的美國社會變化:聯準會在金融市場中扮演愈來愈重要角色造成的影響。就像倫納德讓人信服的主張所說,未來恐少不了災難。」
—— 貝瑟妮.麥克琳(Bethany McLean),《紐約時報》暢銷書《安隆風暴》(The Smartest Guys in the Room)共同作者
「這是一部至為重要、引人入勝,以及,最重要的,人味十足的故事,故事裡主角有一位敢於與官方不同調的央行官員,以及一位因為這名異議人士的主張不受支持而受到苦難折磨的工廠勞工。講貨幣政策的書會讓人手不釋卷嗎?克里斯多夫.倫納德還真的寫出了一本。」
——詹姆斯.格蘭特(James Grant),《格蘭特利率觀察報》(Grant’s Interest Rate Observer)
 「感謝倫納德扣人心弦的敘事,現在我心中有新的貨幣政策英雄:聯準會前理事霍尼格。如果你也和我一樣,想要明白我們為何陷入這般困境,一定要讀《撒錢之王》。」
——威廉.科漢(William D. Cohan),《紐約時報》暢銷書《紙牌屋》(House of Cards)作者
「倫納德的報導內容豐富,更有刺激的探索,都會讓你再去評估聯準會到底是立於堅實的基礎之上,還是根本都是空虛。」
—— 傑西.艾辛格(Jesse Eisinger), 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獲獎作品《烏合之眾》(The Chickenshit Club )作者
「這本書讓人大開眼界。本書做了翔實的研究,內容引人入勝,讓影響多數美國人當前與未來福祉的重要議題有了生命…… 這趟過程如何結束,不僅左右著美國,也將衝擊全世界。」
—— 穆罕默德.埃爾艾里安,《紐約時報》暢銷書《唯一的選擇》作者兼劍橋大學皇后學院(Queens’ College, Cambridge University)院長

 

作者

克里斯多福.倫納德Christopher Leonard

知名財經記者,作品見於《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財富》雜誌與《彭博社商業週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他是《紐約時報》暢銷書《肉這一行》(The Meat Racket) 與《科氏工業》(Kochland)的作者,作品贏得盧卡斯進步獎(J. Anthony Lukas Work-in-Progress Award)。
譯者簡介
吳書榆

台大經濟系、英國倫敦大學經濟所畢業,曾任職於公家機關、軟體業擔任研究、企畫與行銷相關工作,目前為自由文字工作者,譯有《黑道商學院》、《下班後的黃金八小時》、《怪咖時代:小眾勢力崛起,愈怪愈有商機》、《業務員就要像演員》、《征服領導:歐巴馬成功的十個習慣》、《讓顧客主動推薦你》、《幸福經濟學》、《金融市場,這樣比喻你就懂》、《經濟學的40堂公開課》等書。

目錄

推薦序:不要再製造資產的泡沫了!(朱雲鵬)
推薦序:「大撒幣」講清楚說明白……(吳惠林)
第一部  「我尊重,但我反對」
第一章  來到零以下(二○一○)
第二章   重要的數字(一九四六~一九七九)
第三章   大通膨(一九八○~一九九一)
第四章  聯準會說(一九九一~二○○一)
第五章  過於強勢的公民(二○○二~二○一○年)
第六章  資金彈(二○一○~二○一二)
第二部  零利率政策時代
第七章  量化泥淖(二○一二~二○一四)
第八章   會打點好一切的人(一九七一~二○一四)
第九章  風險機器(二○一○~二○一五)
第十章  零利率政策世界(二○一四~二○一八)
第十一章  霍尼格法則(二○一二~二○一六)
第十二章  完全正常(二○一四~二○一九)
第三部  何不食資產
第十三章  隱形紓困(二○一九~二○二○)
第十四章  感染(二○二○)
第十五章  贏家與輸家(二○二○)
第十六章   長期崩盤(二○二○~二○二一)
本書重要詞彙釋義
致謝
注釋

序/導讀

推薦序:不要再製造資產的泡沫了!
文|朱雲鵬(東吳大學巨量資料管理學院講座教授)
克里斯多福.倫納德(Christopher Leonard)所寫的這本《撒錢之王:聯準會如何崩壞美國經濟,第一部FED決策內情報告》,非常精彩,而且其書名準確地描述了寬鬆貨幣政策對於美國所造成的禍害。由於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其寬鬆的美元會隨著跨國資本移動,傳染到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受害者絕對不止美國。有鑑於此,本書書名中「崩壞美國經濟」六字,如果改成「崩壞各國經濟」,也並無不可。
台灣就是受害者之一。美國從二○○○年以來的低利率政策,讓它的房地場市場瘋狂上漲,歷經二○○八的崩盤,後來又漲上來,現在比崩盤前的最高點還高了三成以上。台灣的中央銀行,跟隨美國的低利率政策,讓台灣的房價也漲得離譜,其幅度遠超過美國,成為全世界房價租金比或房價所得比最高的地方之一,讓台灣的年輕人覺得,就算辛苦工作一輩子,也沒有能力在較繁華的都市地區買房,「世代剝奪」感莫此為甚。但許多年輕人不知道,禍源在美國。為了了解元兇,他們應該讀這本書。
當然,我們的中央銀行不必跟著美國走。問題在於,當美國採取低利率政策時,他們跟著美國走,現在美國開始提高利率。他們又不願積極跟進。我們希望有一天,台灣也出現一位作者,去分析為何我們的中央銀行要如此呵護高房價,漠視年輕人的痛苦。
那美國當初為什麼漠視房價,而要堅持低利率政策呢?就要看本書的分析了。本書帶領我們進入美國中央銀行對於寬鬆貨幣政策的決策過程,也瀏覽了早期的政策歷史,可說是一本專業、有趣又非常有參考價值的珍寶。
美國問題的始作俑者,是長期擔任該國中央銀行(稱為聯邦儲備銀行)總裁的葛林斯潘。誠如作者所說,自二○○○以來,他「放任資產泡沫的政策,出現很極端的形式。聯準會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助長最嚴重的資產泡沫,導致了一場自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崩盤。」
到了二○○四年,他才發現不對,開始提高利率,但太晚了。曾經擔任地區央行總裁的霍尼格,是儲備銀行系統中比較有遠見的一位,扮演過「唱反調」的角色,但寡不敵眾。他說:「當你把利率壓得很低,就算你升息但仍壓得很低,就是向泡沫招手。」如同作者所說,從二○○三年到二○○七年間,美國的平均房價上漲三八%,來到當時歷史最高水準。
葛林斯潘犯了錯,每想到其繼任者柏南克變本加厲。在二○○八—二○○九金融風暴後,他採行「數量寬鬆」政策,由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直接買入債券;等於是直接在市場灑錢,來救金融市場。他救的結果,房價又回升了,股市則大漲,資產價格又飛上天。用納稅人的錢,去救金融市場的巨鱷,令人嘆為觀止。
到了現任的鲍爾,情況更離譜。新冠在美國造成疫情所產生的經濟衰退,據事後NBER(美國決定衰退期間的權威機構)認定,只延續了兩個月。面對這麼短的一個衰退,鲍爾所採取的政策比柏南克還要瘋狂,他把利率降到幾乎零,而且他宣稱在公開市場直接買債券,「沒有上限」。這是瘋狂灑錢的極致。
後果如何,我們現在已經看到了。資產價格,包含股市和房價,都漲翻天;然後,一般物價也就是俗稱的通貨膨脹,也上來了。從前年下半年到去年年初,美國乃至許多西方國家的通貨膨脹一路上升;本來鲍爾還嘴硬,說通貨膨脹只是「暫時的」。後來發現不對,拜登的民調開始因為通貨膨脹而快速下滑,才改變政策。
我們希望美國的決策者能夠好好地讀這本書,不要再重蹈覆轍了。如果美國重蹈覆轍,受害的絕對不只美國,包含歐洲,包含亞洲的台灣,恐怕都會連帶受害。請美國的中央銀行憐憫這些地方的人民,不要再製造資產的泡沫了。
克里斯多福.倫納德(Christopher Leonard)所寫的這本《撒錢之王:聯準會如何崩壞美國經濟,第一部FED決策內情報告》,非常精彩,而且其書名準確地描述了寬鬆貨幣政策對於美國所造成的禍害。由於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其寬鬆的美元會隨著跨國資本移動,傳染到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受害者絕對不止美國。有鑑於此,本書書名中「崩壞美國經濟」六字,如果改成「崩壞各國經濟」,也並無不可。
台灣就是受害者之一。美國從二○○○年以來的低利率政策,讓它的房地場市場瘋狂上漲,歷經二○○八的崩盤,後來又漲上來,現在比崩盤前的最高點還高了三成以上。台灣的中央銀行,跟隨美國的低利率政策,讓台灣的房價也漲得離譜,其幅度遠超過美國,成為全世界房價租金比或房價所得比最高的地方之一,讓台灣的年輕人覺得,就算辛苦工作一輩子,也沒有能力在較繁華的都市地區買房,「世代剝奪」感莫此為甚。但許多年輕人不知道,禍源在美國。為了了解元兇,他們應該讀這本書。
當然,我們的中央銀行不必跟著美國走。問題在於,當美國採取低利率政策時,他們跟著美國走,現在美國開始提高利率。他們又不願積極跟進。我們希望有一天,台灣也出現一位作者,去分析為何我們的中央銀行要如此呵護高房價,漠視年輕人的痛苦。
那美國當初為什麼漠視房價,而要堅持低利率政策呢?就要看本書的分析了。本書帶領我們進入美國中央銀行對於寬鬆貨幣政策的決策過程,也瀏覽了早期的政策歷史,可說是一本專業、有趣又非常有參考價值的珍寶。
美國問題的始作俑者,是長期擔任該國中央銀行(稱為聯邦儲備銀行)總裁的葛林斯潘。誠如作者所說,自二○○○以來,他「放任資產泡沫的政策,出現很極端的形式。聯準會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助長最嚴重的資產泡沫,導致了一場自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崩盤。」
到了二○○四年,他才發現不對,開始提高利率,但太晚了。曾經擔任地區央行總裁的霍尼格,是儲備銀行系統中比較有遠見的一位,扮演過「唱反調」的角色,但寡不敵眾。他說:「當你把利率壓得很低,就算你升息但仍壓得很低,就是向泡沫招手。」如同作者所說,從二○○三年到二○○七年間,美國的平均房價上漲三八%,來到當時歷史最高水準。
葛林斯潘犯了錯,每想到其繼任者柏南克變本加厲。在二○○八—二○○九金融風暴後,他採行「數量寬鬆」政策,由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直接買入債券;等於是直接在市場灑錢,來救金融市場。他救的結果,房價又回升了,股市則大漲,資產價格又飛上天。用納稅人的錢,去救金融市場的巨鱷,令人嘆為觀止。
到了現任的鲍爾,情況更離譜。新冠在美國造成疫情所產生的經濟衰退,據事後NBER(美國決定衰退期間的權威機構)認定,只延續了兩個月。面對這麼短的一個衰退,鲍爾所採取的政策比柏南克還要瘋狂,他把利率降到幾乎零,而且他宣稱在公開市場直接買債券,「沒有上限」。這是瘋狂灑錢的極致。
後果如何,我們現在已經看到了。資產價格,包含股市和房價,都漲翻天;然後,一般物價也就是俗稱的通貨膨脹,也上來了。從前年下半年到去年年初,美國乃至許多西方國家的通貨膨脹一路上升;本來鲍爾還嘴硬,說通貨膨脹只是「暫時的」。後來發現不對,拜登的民調開始因為通貨膨脹而快速下滑,才改變政策。
我們希望美國的決策者能夠好好地讀這本書,不要再重蹈覆轍了。如果美國重蹈覆轍,受害的絕對不只美國,包含歐洲,包含亞洲的台灣,恐怕都會連帶受害。請美國的中央銀行憐憫這些地方的人民,不要再製造資產的泡沫了。

試閱

第一章 來到零以下(二○一○)
二○一○年十一月三日,湯瑪斯.霍尼格(Thomas Hoenig)很早就醒了,他知道今天有很多事要做,他也知道他十之八九會失敗。他要去投票,而且是投反對票。他要唱反調,他知道自己的異議很可能決定了他要留給後人什麼。霍尼格想要阻止一件事:一項他相信大有可能變成一場大災難的公共政策。他相信自己有責任挺身而出。然而要讓這項政策成為現實的巨輪已經轉動了起來,當中的力量是他遠遠所不及的。推動巨輪的是華爾街的大型銀行、股票市場以及美國聯邦準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的領導人。每一個人都知道霍尼格今天會吃敗仗,但無論如何,他都要投下反對票。
這一年霍尼格六十四歲,是聯邦準備銀行堪薩斯市分行的總裁,這個職位讓他大有權力影響美國的經濟事務。當天早上他人在華府,因為他是聯準會裡權力極大的決策委員會成員,這個委員會每六個星期就要開一次會,基本上是在決定美國貨幣的價值與數量。多數美國人不會多想貨幣這件事;貨幣指的是實際上的通貨,在美國也就是大家稱之為美元的東西。美元(dollar)是美國通貨的口語說法,正式名稱為聯邦儲備券(Federal Reserve Note)。在美國的人每天都花美國儲備券(前提是他們運氣好,有得花),但很少想到這套無中生有生出貨幣、大致上隱而不見的複雜系統。這套系統稱為美國聯邦準備系統(U.S. Federal Reserve System),簡稱聯準會(Fed)。這是美國的央行,是世界上唯一能任意製造美元的機構。
霍尼格是聯準會的資深官員,他必須時時刻刻思考貨幣。他思考貨幣,就像壓力爆表的大樓監造人思考配管和暖氣一樣。霍尼格必須把貨幣當成一套必須加以管理的系統,而且要管好、管對。當你負責操作一套創造貨幣的系統,你必須小心翼翼,明智行事而且要正直誠實,不然可能會發生可怕的結果:這棟貨幣大樓可能會淹水或起火。
正因如此,十一月這天早晨,身在華府的他醒來時才倍感壓力。他下榻在一家很舒適的費爾蒙特旅館(Hotel Fairmont),每次他從堪薩斯市家裡來美國首都出差,都會入住此處。霍尼格來這裡參加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簡稱FOMC)的例行會議。委員會在華府開會時,委員們會投票,決定聯準會的行動方針。委員會裡有十二位成員,負責人是位高權重的聯準會主席。
到此時為止,一年來霍尼格總是投反對票。如果你唱一下他在二○一○年間投的票,那會是:反對、反對、反對、反對、反對和反對。就算後來大家都已經算到他會有異議,但考慮到霍尼格此人的個性,他會投反對票還是很讓人訝異。他向來守規矩,根本就不是唱反調的人。他出生成長於小鎮,還不到十歲,他就開始在家族的水電行工作。他曾在越南服役,擔任砲手,返國後,他也並不反越戰。反之,他跑去愛荷華州立大學(Iowa State)研讀經濟學與銀行學,取得博士學位。出校門後,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堪薩斯市的聯邦準備銀行,任職於監管部門。在聯準會,他從遵守規矩的人慢慢成為制定規矩的人。霍尼格一路往上爬,一九九一年成為堪薩斯分行的總裁。二○一○年時他仍擔任這項職務,身為聯準會十二位地區銀行總裁之一,他的職責是守護美國貨幣系統架構的榮光。聯準會的架構和世界上其他地方都不同,把本質上不同的各類型機構拿來瘋狂混搭,是一部分民間銀行加上一部分政府機構。人們講起聯準會,把這當成單一的一家銀行,但實際上這是一個網絡,組成分子是華府中央辦公室掌控的幾家地區銀行。霍尼格具備的剛烈個性符合一般人對於聯準會地區總裁的預期,那就是:完全沒有。他說起話來溫文儒雅又有教養,他會穿上細條紋西裝並別上袖扣,花掉一整天去談資本適足率要求和利率這些事。霍尼格是制度主義者,他算保守,但並非激進的保守分子。
但此時此刻,在二○一○年底,他成為異議分子。
霍尼格在旅館客房醒來,在重要的這一天開始之前,他還有一點時間獨處。他整理想法,把臉刮乾淨,穿上西裝,打好領帶,然後把文件都收攏。就算他對今天要做的事有任何懷疑,也不會表現出來。他已經花了好幾個月、好幾年、甚至好幾十年,就為了這次行動做準備。他投下的這一票,會反映出他在聯準會這段職涯期間學到的一切。他想要學以致用,幫助聯準會順利度過非比尋常的時機。
投資銀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破產之後,美國金融體系也在二○○八年底崩潰。對於像霍尼格這樣的人來說,這個時刻標誌著一個開端。經濟學家與各國央行官員把之後發生的恐慌稱為全球金融危機(Global Financial Crisis),到最後還有了自己專屬的縮寫:GFC。全世界的央行系統被乾淨俐落地切成兩個不同的時期:全球金融危機之前與之後。全球金融危機本身很有啟示性。整套金融體系完全崩潰,很可能引發另一次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這意味著會有多年的高失業率、經濟低迷、政治波動與無數的企業破產。這次的危機促使聯準會去做之前從沒做過的事。聯準會擁有的一項超級權力,是有能力創造出新的美元,然後注入銀行體系。雷曼兄弟銀行破產之後,聯準會便以前所未見的方式施展這項權力。在這段期間記錄聯準會相關行動的圖表,看起來全部都像是同一張:一條多年來維持在穩定區間的水平線,突然快速上漲,看起來像是一道反向的閃電。急速上升的部分捕捉到的就是聯準會為了對抗危機創造出來的貨幣,數量多到前所未見。從一九一三年到二○○八年,聯準會逐步提高貨幣供給,從五十億美元慢慢增至八千四百七十億美元。這期間是慢慢提高貨幣基數(monetary base),呈現很緩和的正斜率。之後,從二○○八年底到二○一○年初,聯準會創造出一.二兆美元,創造出來的新資金相當於之前百年的總和,換言之,在這一年多期間,經濟學家口中的貨幣基數多了兩倍不止。新貨幣有一項非常重要的特質,聯準會只能用一種方法來創造貨幣:創造新的美元,然後放進大型銀行的金庫裡。美國僅有二十四家特殊的銀行與金融機構有權取得這些新美元資金,這些銀行可說是貨幣供給的苗圃。二○○八年時銀行體系裡的超額貨幣有兩千億美元,到了二○一○年膨脹到一.二兆美元,增幅達到五.二倍。
聯準會提高貨幣供給時,也為美國金融體系創造出新的基礎,以極大量的新資金鋪成基底。創造這套系統的是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霍尼格正是成員之一,因此得以親見系統出現。一開始,在二○○八、二○○九年危機期間,他投票支持大刀闊斧的行動。
二○一○年十一月三日當天早晨,霍尼格準備要面對的辯論議題是:隨著危機逐漸結束,聯準會現在該做什麼?美國已經出現顛簸而緩慢的復甦,這是美國經濟史上最重要的時刻之一。此時此刻,經濟環境的一個階段正在結束、下一個階段正要開始。聯準會必須決定新世界的樣貌,霍尼格對於聯準會選擇的道路感到愈來愈不安。
新聞常常會報導公開市場委員會每六個星期開一次會以「制定利率」,這表示,聯準會將於會中決定極短期貸款的價格,這個數字最後會進入整個經濟體系,影響每一家公司、每一位員工和每一個家庭。基本系統是這樣運作的:聯準會升息,就會讓經濟體的速度慢下來;聯準會降息,就會加快經濟活動的腳步。公開市場委員會則像是核能發電廠控制室裡的工程師一樣,需要更多電力時,他們負責加熱反應爐(靠著降息),環境過熱時,他們就讓反應爐冷卻下來(利用升息)。